棘币到底是啥
前人或认为“棘币”“未必属泉币”,或认为“棘币”是“货币之外的铜器”。但是对于“棘币”到底是什么,没有再作讨论。
于是有人认为可能是女性贵族的发饰,有人认为可能是古代器物上的配件,也有人认为其可能是帐钩一类的物件。
2004年第11期《文物》杂志刊登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、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写的《河南荥阳大师姑遗址2002年度发掘》简报,其中将出土的“棘币”解释为“铜叉形饰”,在发掘报告上做了如下描述:
“男墓主棺内脚下漆盒内虽然置有弩机、石砚板、铜叉形饰及身佩铁刀等,但较多的文房用具则表明墓主具有浓厚的文人身份特征。关于墓葬的时代,虽然墓内未见纪年材料,但从随葬品特征看,应为晋代早期遗存。”
2006年第12期《文物》杂志刊登了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写的《洛阳华山路西晋墓发掘》简报,27页的“棘币”被解释为“叉形饰”,另有同出的五铢钱,为汉代标准版式。
两份报告中,“棘币”被取形状定名为“叉形饰”,或“铜叉形饰”,其撰文者应是认其为饰品性质。
正因为没有明确属性,很多泉友还是将之以货币归类。
钱币专业网站常有“棘币”挂帖销售。拍卖会上“棘币”也频频出现,拍价不菲,如:2012年香港普艺拍卖有限公司0430号拍品“春秋.棘币”;
西泠印社2018秋拍中国历代钱币专场4620号拍品“西周.棘币”,成交价为43700元;
因此“棘币”的属性和时代,还有讨论的必要。
棘币或为“理线器”
经介绍是在杭州半山浒山路某工地运出的土堆中,经扒沙者金属探测得之。此“棘币”全长140、宽40、厚3mm,重55.5g。
上下分别有三叉,左中右三叉由中轴形成对称,中间叉有孔,长度略高于两边叉,两边叉各有生动的龙头形状浮雕做装饰。
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叉口位置残留有缠绕的丝线,
经放大镜下观察有桑蚕丝的特征,因铜锈所染已成绿线,“8”字形绳纹痕迹清晰可见。
与“棘币”一同出土的有汉代绳纹陶片,惜扒沙者不感兴趣没留下。同出的还有几个纺轮,其中一个纺轮由铁杆穿陶而过保存完好,铁杆采用“8”字搅胎绳纹工艺。
经查,郴州文史网站中介绍有和此相仿的纺轮,描述为“汉代铁轴陶纺轮:安仁县灵关镇何古山遗址采集。算珠形、中间尖、中间穿孔,有铁轴。高2.5cm直径3.5cm。”;
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也展示有纺轮,描述为“此展品为西汉时期的陶瓷器1976年出土于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墓”;
2008年3月23日新华网刊登了《四川青白江发现一处汉代遗址》从汉代遗址出土了陶纺轮。从三处陶纺轮的断代可以考虑,杭州出土的陶纺轮,也是汉代之物。
因“棘币”与铁杆纺轮同出,所以此“棘币”也应是汉代前后物品,且两件物品的同出可推断“棘币”和陶纺轮为同时期生产的配套的工具。
棘币应为桑农缠丝线之工具,和现代我们用的线板类同。
浙江桑蚕文化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,秦汉以后丝绸生产形成了完备的技术体系,配套的缠线工具也应运而生。
采用青铜制造、有一定的可缠空间、厚度基本在3mm左右、都是轴心对称,每枚上都有引线孔。
可以想象,桑农是先穿过引孔以防滑落,再缠绕成线圈。也有的在孔处套入链条,可挂于纺机旁以备取用。
综上所述,通过实物证据,可以进一步认定“棘币”与货币无关,“棘币”是缠线之器,是蚕丝量化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工具,是适应蚕丝生产,丝绸贸易发展的产物。
注释
1.(清)鲍康、李佐贤:《续泉汇》,北京出版社、1993年,282-283页。
2.丁福保:《古钱大辞典》(中华书局1982年,影印版上编三九七页、中华书局本1123-1124页)。
来自:《中国钱币》2016年第5期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