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补脑健脑
鲈鱼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,对高血压、冠心病、动脉硬化和老年性痴呆、记忆力减退、健忘症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,老年人常食鲈鱼有一定益处。
3.促进发育
鲈鱼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、脂肪、钙、铁、磷、钾、钠、镁、锌等多种物质,可以满足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,促进生长发育。
4.促进伤口愈合
鲈鱼中含有的铜元素能够维持人体身体系统的正常运转,并有助于身体中许多物质代谢的酶的功能发挥。铜元素也是伤口愈合所必需的,因此,吃鲈鱼可以帮助促进伤口愈合。
5.健脾养胃
鲈鱼的肉质洁白肥嫩、味道鲜美,如果将其清蒸或者清炖,一般不会刺激胃黏膜。尤其在出现胃部不适症状时,若适量地吃鲈鱼,可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。
淡水鲈鱼和海鲈鱼的区别?
鲈鱼的种类较多,常见种类有河鲈、海鲈鱼、松江鲈鱼、大口黑鲈,其中河鲈的原产地为新疆北部地区,海鲈鱼主要分布于近海和河口海水淡水交汇处,松江鲈鱼属于降海洄游鱼类中的一种,大口黑鲈别称“加州鲈鱼”。
医生提醒:鲈鱼虽好,但这4种人要少吃
1.痛风患者
痛风患者可以适量吃一些鲈鱼,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鱼类的嘌呤含量是比较高的,而实际上鲈鱼属于中嘌呤含量的鱼,如果尿酸水平控制得很好,可以适量吃一些。
痛风患者怕吃海鲜是因为忌惮海鲜里含有嘌呤物质,因为海鲜里也含有低嘌呤物质,所以可以选择性地吃,不要一杆子竿子插到底,对于海鲜直接回避。
2.孕妇
孕妇在食用鲈鱼时需要特别注意。鲈鱼虽富含Omega-3脂肪酸,有助于胎儿大脑发育,但同时也可能含有一定量的汞。
汞是一种重金属,可能对胎儿的神经发育造成不利影响。因此,孕妇在选择鲈鱼时应优先考虑低汞含量的品种,并控制摄入量。建议孕妇每周食用鲈鱼不超过两份,且避免食用大型鲈鱼,因为大型鱼类通常汞含量更高。
3.肝肾功能不全的人
鲈鱼中富含的蛋白质和矿物质需要通过肝脏和肾脏进行代谢和排泄。如果肝肾功能不全,会导致代谢产物的积累,加重肝肾负担,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。因此,肝肾功能不全的人应该减少鲈鱼的摄入量。
4.消化系统疾病患者
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、胃溃疡等的人,胃黏膜较为脆弱。鲈鱼虽然营养丰富,但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可能加重胃肠负担,不利于疾病的康复。因此,这类人群在疾病活动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鲈鱼。
吃鱼时,一定要注意以下4点,建议大家参考!
1.少吃“假鱼”
鱿鱼、甲鱼等,虽然名字叫鱼,但它们并不是真正的鱼类。鱿鱼是水中的软体动物,甲鱼是水陆两栖爬行动物,这两类“假鱼”含有较高的嘌呤和磷,会加重肾脏负担,特别是对于肾功能不全的肾友来说,最好不要吃。
2.现杀活鱼放放再吃
刚宰杀后的鱼肉品质并不是最好的,因为鱼肉会有一个排酸过程,需要放置一段时间才更加鲜美。像草鱼、鲢鱼这样的小型鱼,应该立刻冷藏,2小时后再烹调;而大型鱼需要冷藏超过2小时。
3.儿童一岁前不要吃鱼
鱼已经称为美国过敏哮喘和免疫学学会普通的食物过敏因素之一,因此很多专家建议,孩子满一周岁后再吃鱼。此时孩子的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发展得更好,更容易接受鱼肉。
4%~6%的婴儿和孩子发生食物过敏,因此如果你的家庭有过敏史,比如花粉热、哮喘、食物过敏的话,专家则建议至少等到孩子3岁后再吃鱼。
4.空腹不吃鱼
鱼肉中含有许多的嘌呤物质,该物质需要米饭(也就是碳水化合物)来分解,假设你空腹吃鱼就会导致体内嘌呤含量上升,酸碱不平衡,加重或者导致通风。
延伸阅读:人一天吃多少鱼合适?
人一天通常吃40-50克鱼较为合适,大量食用鱼肉可能会对自身健康产生影响。
标准鱼肉体重一般是10克,一天大约需要吃40克鱼肉。如果每天大量食用鱼肉,可能会导致自身的胃肠道受到刺激,容易引起腹痛、腹胀等症状。
同时也有可能会导致体内的营养物质过剩,导致脂肪堆积在体内,不利于身体的健康。如果自身的胃肠道功能较差,每天食用鱼肉的量可能会相对较多,大约需要50克鱼肉。
如果自身的胃肠道功能比较强,每天适量食用鱼肉,大约需要40克鱼肉即可,能够补充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